
▶ 非法内容传播事件
1. 深度伪造影像泛滥
2024年韩国曝出大规模犯罪事件:男性在Telegram群组传播深度伪造的熟人视频,引发警方立案调查。
Telegram曾与韩国当局合作删除相关内容,但类似事件暴露其内容审核漏洞。
2. 儿童内容问题
2018年苹果因Telegram平台出现儿童内容将其下架,Telegram CEO承认存在“不合适的内容”。
3. 非法数据交易与犯罪工具化
2021年暗网及Telegram被曝公开售卖超45亿条国内个人信息(含姓名、住址等敏感数据)。
2024年中国警方破获多起案件:犯罪分子利用Telegram的“阅后即焚”功能销毁诈骗证据(如冒充客服诱导转账)。
▶ 监管压力与政策调整
1. 内容审核机制变革
2024年9月,Telegram被迫修订规则:新增用户举报非法内容功能(涵盖诈骗、儿童等),删除“不管理私聊内容”的承诺。
此次调整与创始人杜罗夫在法国被捕直接相关(涉平台纵容犯罪调查)。
2. 配合执法数据激增
2024年向美国提供的用户数据量飙升(14项请求→900项),涉及2253名用户的IP与电话号码。
▶ 技术故障与访问障碍
1. 区域性登录问题
因未在中国提供服务,境内用户需借助国际网络环境登录,常出现“持续转圈”等连接故障。
国内注册账号可能被限制登录,需更换境外号码(如Google Voice)重新注册。
2. 消息接收异常
2025年跨境商家遭遇消息吞没问题(如客户询盘丢失),主因包括敏感词过滤或对方隐私设置禁用陌生人消息。
️ 争议性功能与治理挑战
加密特性被滥用:伊朗警告公民停用Telegram,指其定位功能可能被用于情报收集;俄罗斯、伊朗等国曾以“危害国家安全”为由封禁该平台。
用户隐私争议:2024年创始人杜罗夫自曝FBI试图招募工程师安装后门获取用户数据,凸显平台面临的监管与隐私冲突。
综上,Telegram近年频现的内容安全危机(如深度伪造、诈骗工具化)直接推动其从“绝对隐私”转向有限内容监管,但技术漏洞与地区屏蔽问题仍持续影响用户体验^[2][3][11][13][16][21][23]^。
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r-telegtam.com),转载请说明出处!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