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、主要非法资源类型
1. 公民个人信息交易
群组内公开贩卖个人隐私数据,包括户籍、开房记录、银行流水、定位信息等,部分群组单次交易量达数十万条,并通过虚拟货币结算(如比特币)隐匿资金流向。
黑客通过省级社保系统漏洞非法获取2300万条公民社保信息,在Telegram群组中转卖。
2. 金融犯罪工具
提供洗钱服务:犯罪团伙以每日400元报酬招募人员,通过两部手机中转诈骗电话,掩盖犯罪归属地。
虚拟货币诈骗:利用虚假“智能合约”教程诱导用户转账ETH,实际返还无法交易的假HT币(火币)。
3. 诈骗与资源
推广网站:群发含链接的诈骗短信至数万手机用户。
“虚拟绑架”诈骗:操控留学生拍摄被绑视频,向其家属勒索赎金。
二、犯罪运作特征
1. 隐蔽性技术手段
使用Telegram加密通讯及“阅后即焚”功能销毁证据,规避监管。
资金通过区块链虚拟货币跨境流转,增加追踪难度(如丹阳警方侦破的6亿条信息贩卖案涉案800万元)。
2. 产业化分工链条
上游:黑客利用系统漏洞窃取数据(如社保、快递系统)。
中游:“料商”在群组整合资源,宣称“一切需求皆可爬取”。
下游:电诈团伙购买数据实施精准诈骗。
三、执法与风险警示
1. 法律打击案例
重庆王某团伙因贩卖期货投资者信息被端,涉案金额1500万元。
香港因Telegram“起底”警员信息泛滥,拟引用《个人资料条例》禁用该平台。
2. 公民防范建议
勿安装密聊软件(如“纸飞机”“蝙蝠”),避免成为犯罪帮凶。
警惕“高薪兼职”诱导,拒绝协助中转诈骗电话或出借银行卡。
> 注:相关非法活动已构成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(《刑法》第253条)、帮助络犯罪活动罪(第287条之二),最高可处三年有期徒刑。公民发现线索应向网警举报。
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r-telegtam.com),转载请说明出处!
发表评论